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揭示雷电奥秘,到奥斯特、法拉第、安倍等科学家发现电与磁的奥秘,麦克斯韦统一电与磁;从爱迪生与特斯拉“电流大战”,到西门子、通用、ABB、三菱等科技巨头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,我们已经历许多。

从弗莱明发明电子管到肖克利发明晶体管,从简陋的二极管,三极管到IGBT;从硅基到碳化硅,氮化镓,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以氮化铝,金刚石为衬底材料的功率半导体,数十年来人类一直在掌握能源,尤其是掌握电能,高效利用电能上不断前行,期望在未来最终能完全彻底的掌控“电流之力”,实现“碳中和”的伟大目标。

 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电可以被驯服

1896年,马可尼创立无线电报公司,聘请了曾担任爱迪生光电公司技术顾问的弗莱明,要求他改进无线电报接收机中的检波器,弗莱明就设想采用爱迪生效应进行检波。他在真空玻璃管内封装入两个金属片,给阳极板加上高频交变电压后,出现了爱迪生效应,在交流电通过这个装置时被变成了直流电。通过控制栅极电压可以控制电子流量,外加单向单导通,具有整流和检波两种作用。弗莱明根据“爱迪生效应”发明了电子管,这便是电子管的由来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古列尔莫·马可尼(左);约翰·弗莱明(右)

 

电子管的出现,让人类驯服了“电”这个古怪的精灵。随后经历世界大战洗礼,电子管技术不断改进,无疑让人类科技前进了一大步。但是电子管本身依然存在很多问题:体积大,功耗高,发热严重,实在太不稳定。在某些精密设备中,万一有几个损坏,要更换它们是万分痛苦的事。

所以找到新技术新产品来替代它们是迟早的事,于是一种新技术横空出世,半导体晶体管技术。

半导体时代

二次大战前后,基于我们知之甚多的一些事件,轴心国与同盟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对抗已经到了新的维度。电子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问题,美国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一个固体物理研究小组,尝试制造一种能替代电子管的半导体器件。贝尔实验室对半导体材料进行了研究,决定集中研究硅、锗等半导体材料,探寻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。

1947年12月,以肖克利为首的半导体研究小组实验发现,在锗片的底面接上电极,在另一面插上细针并通上电流,然后让另一根细针尽量靠近它,微弱电流少量的变化,会对另外的电流产生大量影响,这就是“放大”作用。在首次试验时,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100倍,这样,第一个晶体管诞生了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:威廉·肖克利

1954 年,贝尔实验室开发了第一台晶体管化的计算机TRADIC,使用了大约700个晶体管和1万个锗二极管,每秒钟可以执行100万次逻辑操作,功率仅为100瓦。

相比之下,半导体晶体管消耗的功率是电子管的百万分之一,体积更小,可靠性更高,最关键能在同一个硅片上复制成百上千个,这样单个晶体管的成本大大降低。一位大咖给这个行业规律做了定义:每18个月同一面积内晶体管数量翻倍,但价格不变——“摩尔定律”。

肖克利对于自由电子和空穴的形成以及伏安特性的研究,奠定了后世半导体技术发展基础。伟大人物总是充满争议性与话题性,肖克利与赫赫有名的硅谷“仙童八叛徒”,我们按下不表。可以肯定的是,没有肖克利与仙童,就没有如今的苹果、微软、谷歌、Facebook、特斯拉等一众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“仙童八叛徒”

能源危机

二战结束,各国百废待兴,开启了长达20年的高速发展。但经济腾飞背后,埋藏着中东产油国与能源需求国之间长久的供需矛盾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,矛盾彻底爆发,造成了影响深远的“第一次石油危机”。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%,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%以上,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缓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石油禁运下高涨的油价对当时的美国,乃至全世界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小影响。除去战争,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汽车,工业品的电机效率低下,单单基于MOSEFT的器件难以控制功率降低,从而产生巨量油耗。

这些电机多数是感应电机,转速由电源线频率控制。因此,当需要机器降低功率的时候,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将一个物理屏障插入由泵推动的空气流或水流中,使得慢下来。

1974年,贾扬.巴利加来到通用电气的研发中心,在研究晶闸管时,巴利加得到了一些启示:他发现它们可以被改造的像普通晶体管一样工作,也就是可以按照指令打开和关闭。了解到通用对节能变频电机驱动器的需求后,巴利加设计出了一种晶闸管状的装置,将MOSFET和双极型晶体管的最佳属性相结合。1980年前后他展示了一种新的高压晶体管,这种晶体管首次利用MOS栅极区域控制单个器件内的双极电流—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-IGBT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B·贾扬特·巴利加

新的IGBT成功地避免了灾难性的“闭锁效应”——在晶体管关闭之后仍像晶闸管一样持续导通电流,在数轮改进和完善后,IGBT得到了通用和全世界的认可。富士、日立、三菱等日企以及西门子等一众豪门都对IGBT表示出了兴趣,并最终量产器件,与通用形成激烈竞争。

无限进步

IGBT历经数代沿革,2018年迎来了万众瞩目的IGBT7,它的特征是微沟槽栅+场截止。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IGBT4相比,IGBT7沟道密度更高,元胞间距也经过精心设计,并且优化了寄生电容参数,从而实现5kv/us下的最佳开关性能,最高175℃的暂态工作结温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在今天,IGBT模组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、高速列车、新能源发电和存储、3C、航空航天、国防军工等各类产业。从结构上看,基本由:IGBT和DIODE芯片、绝缘基板、底板、外壳、灌封材料、电极部件组成。除了实现基础电气性能外,模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保护、环境隔离与散热性能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IGBT模组灌封

为了保护 IGBT 电子元件免受环境影响和腐蚀,现代工艺较为成熟的是将胶粘剂灌封IGBT模块中。固化后在电子元器件表面形成保护,以达到高机械强度、高稳定性、和热管理效果,保证芯片正常工作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目前主要应用在IGBT模块灌封的是有环氧胶和有机硅凝胶两种,有机硅凝胶具有低应力且柔软的特性,能够达到抗冲击、减震效果,同时,凝胶表面的粘性,能达到防水防潮的保护效果。

对环氧胶比较注重的性能有热膨胀系数和吸水率等性能;另外,在灌封模块后,对胶的耐高低温性能也有比较大的要求,两种胶粘剂都具有电气绝缘保护能力。

结语

从IGBT结构的进程可以发现,IGBT的功率密度提升,结构的改进大致分成三个方向。

一文读懂IGBT简史

历代IGBT

 

· 器件纵向结构:非穿通型(NPT)结构→拥有缓冲层的穿通型(PT)结构→场截止型(FS)、软穿通型(SPT)结构

· 栅极结构:平面栅结构→垂直于芯片表面的沟槽型结构

· 硅片的加工工艺:外延生长技术→区熔硅单晶→多埋层外延

纵观全球市场,IGBT主要供应厂商基本是欧美及日本几家公司,它们代表着目前IGBT技术的最高水平,包括德国英飞凌、瑞士ABB、安森美以及日本三菱、东芝、富士等公司。其IGBT技术基本均发展到第七代技术产品,IGBT产品覆盖了600-6500V/2-3600A全线产品。在高电压等级领域(3300V以上)更是完全由英飞凌、ABB、三菱三大公司所控制,在大功率沟槽技术方面,英飞凌与三菱公司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

至于未来碳化硅MOSFET能否取代或多久取代IGBT,就交给时间去验证吧。
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美科泰):一文读懂IGBT简史

为加快产业上下游企业交流,艾邦建有IGBT产业链交流,欢迎识别二维码加入产业链微信群及通讯录。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,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“微信群”,申请加入群聊

作者 gan, lanj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