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平面到超结:功率MOSFET的结构进化史

引言

在现代电力电子领域,功率MOSFET(金属-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)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。从最初的诞生到如今的广泛应用,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创新。今天,我们一同走进功率MOSFET的世界,探寻其变迁史以及器件结构变化的具体原因。

1、早期发展(VVMOSFET)

1

结构:

将沟道由横向改变为纵向,漏极移至硅片的底部,电流流向垂直上下,每个槽对应有两条沟道。

2

优势:

减少了沟道的长度,降低了导通电阻;管芯占用的硅片面积缩小,硅片表面利用效率提高,器件处理功率得到提升。

3

不足:

稳定性较差,沟槽顶部存在局部区域高电场;V槽工艺不易控制,可靠性下降。

从平面到超结:功率MOSFET的结构进化史

图1:VVMOSFET

2、平面VDMOS的出现

1

结构:

在N+衬底上生长N-高阻外延层,通过两次扩散工艺精确控制了沟道长度和掺杂分布,在外延层上水平方向形成导电沟道。

2

优势:

具有高输入阻抗和低驱动功率,驱动电流小,可控制大电流输出,开关速度快,具有电流负温度系数,安全工作区域更宽

 

3

不足:

导通电阻仍然较高,导通电阻与耐压之间存在矛盾,减小N漂移区的厚度和电阻率会使器件耐压降低。

从平面到超结:功率MOSFET的结构进化史

图2:平面MOSFET与沟槽MOSFET

3、沟槽MOSFET的创新

1

结构:

在N -外延层上扩散形成p基区,通过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形成沟槽,沟槽深度须超过p基区深度,在沟槽壁上生长一薄氧化层,再用多晶硅填充沟槽,利用多晶硅作为阻挡形成N+源区,多晶硅引出作为栅极。

2

优势:

采用沟槽刻蚀技术,使导电沟道从横向变为纵向,消除了 JFET 区电阻,大大增加了元胞密度,提高了功率半导体的电流处理能力。

3

不足:

沟槽刻蚀工艺要求较高,对工艺控制的精度要求严格,否则可能影响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。

 

4、超结MOSFET的突破

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对功率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,超级结技术成为了功率MOSFET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。超结结构通过在N型漂移区中引入周期性的P型柱状结构,形成电荷平衡机制。这种结构有效地减小了漂移区的电阻,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击穿电压,使得功率MOSFET的性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。超结功率MOSFET在高压应用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,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低的功率损耗。

从平面到超结:功率MOSFET的结构进化史

图3:SJ MOSFT

1

提高性能的需求:

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,对功率MOSFET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,包括更低的导通电阻、更高的开关速度、更高的击穿电压等。为了满足这些性能要求,工程师们不断对器件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,从VVMOS到VDMOS,再到沟槽MOSFET和超结MOSFET,每一次结构的变化都带来了性能的显著提升。

2

降低成本的压力:

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,降低成本也是功率MOSFET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通过改进器件结构,可以在相同芯片面积下实现更高的性能,或者在相同性能下减小芯片面积,从而降低制造成本。

3

应用领域的拓展:

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功率MOSFET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。随着功率MOSFET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,如新能源汽车、可再生能源发电、智能电网等,为了满足这些新兴应用的特殊需求,器件结构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。

总结

功率 MOSFET的进化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历史。从最初的简单结构到如今的复杂而高效的设计,每一次器件结构的变化都推动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功率MOSFET将继续在性能和应用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,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。

关于我们

about us

 萃锦半导体 是由数十位来自国内外知名半导体大厂,且在设计、工艺、应用、制造和营销方面拥有20多年经验的专家共同创立的,专业从事功率器件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和应用服务。公司联合韩国、日本和本土技术团队及芯片代工资源,产品主要包括 600V 至 2200V 范围的碳化硅 SiC  MOSFET、硅基超结 Si SJ mos等分立器件,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快速充电桩、光伏、储能、风电、工业驱动、新能源乘用车等场景和领域。

公司拥有成熟量产的SiC、IGBT和MOSFET超薄晶圆背面特色工艺,性能和参数对标国际产品在芯片制造价值链上。SiC MOSFET 晶圆减薄可达到100微米,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。

公司在上海设立管理总部,在西安建有“电力电子应用中心”,在深圳、南京、宁波建有销售中心,制造基地位于长三角工业制造中心城市宁波慈溪高新区,42,000平米功率芯片制造厂房正在筹建中。
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萃锦半导体):从平面到超结:功率MOSFET的结构进化史

作者 gan, lanjie

zh_CNChinese